特幼班-課程教學

教學理念
()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視孩子為己出,用心呵護照顧,盡自己最大的心力,給孩子最好的教學、最棒的環境、最適合的策略、最受用的內容、用最有趣的方式、最堅強的教學陣容與合作,以達孩子學習最大的收獲。
()精緻的「順應個別差異教學」做法:用心觀察與試探教學,了解幼兒的學習特質、個性喜好、能力現況與需求、家庭背景與期待等,訂定合宜的目標與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洞悉幼兒的喜好與能力,在幼兒表現前引導。而當幼兒成長或改變時,老師亦能察覺並調整教學配合需求。
()以「獨立生活出發,進而回歸主流教育」為目標:教材選擇圍繞幼兒的生活經驗,教學內容以功能性為主,以變化有趣的教學方式呈現,讓幼兒從學習「獨立生活」出發,進而能回歸主流教育。
()期許能「教好班級裡的每一位幼兒」:量身訂作的個別課程設計,多元的特殊教育策略運用,專業知能堅強後盾,為每一位孩子能力提升打造與努力。在團體課程中,亦能展現多層次教學,為教好班級中的每一位幼兒而貼心安排。
 教學目標
()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與外在環境有效的溝通,生活經驗的增進與理解,自我照顧的能力培養。

()逐步漸進地回歸主流教育:了解與遵守團體規範,社會互動技巧習得與運用,互助性友誼的建立。
課程內容
幼兒特教班兼顧保育與教育的任務,從幼兒踏入班級的第一步,即開始進行教與學活動。包括每天入班的打招呼、個人物品擺放、玩玩具、吃點心午餐、餐後收拾、盥洗、如廁、午睡、戶外活動與休閒運動等,是屬於保育與生活自理領域的非正式課程;亦包括統整、美勞、音樂、體能等團體進行的計畫性正式課程,以及因應個別需求的個別操作、個別輔導、遊戲教育、社交技巧課等量身訂作的計畫性教育課程。具功能性課程內容如下:
()統整課:以單元主題為認知內容串連,用體驗、操作與比較等方式學習認知概念。如今年度點心DIY主題,讓幼兒體驗製作剉冰、披薩、鬆餅、壽司等過程,從操作中學習材料、工具及煎煮炒炸等程序,最後比較成品的口味、形狀、大小、長短、數量等認知概念。將教材教具放在個別操作角複習使用,日常生活中類化學到的概念。
()音樂課:音樂性活動是許多特殊幼兒所喜愛的,可藉由音樂媒介,在愉悅與有趣氛圍中學習專注、模仿與團體遊戲參與,建立幼兒參與團課生活習慣與能力。
()體能課:以肢體動作為主要練習目標,提升個別動作發展。團體課程中可有多層次目標,如排列呼拉圈、泡棉積木、跳橡皮筋等器材,動作能力優者可以練習連跳或跳高跳遠、動作能力居中者練習跳過障礙物、動作能力弱者只要獨立跨越障礙即可。
()個別操作與美勞課:老師設計每個幼兒不同的操作內容,均以個人需求為出發點,雖然大家一起操作,但依照個人進度與步調學習。美勞課也是全班一起上課,老師會依照能力不同,將學習內容區分為2-3組。如高組剪紙貼太陽、中組撕貼小的圓標貼紙並作畫;低組撕大的圓標貼紙於指定區內。
()遊戲教育:安排模擬的小組遊戲情境,藉由同儕遊戲高手的帶領,讓特殊幼兒學習基本的遊戲技巧,提升遊戲的認知與社會層次,進而能融入團體,跟隨大家一起玩。
()社交技巧:安排模擬上課情境,透過步驟分析、實際演練、普通同儕示範引導教室生存與社交技巧,在模擬的情境中學習,再類化到融合的情境中。
()個別輔導:針對功能較弱的幼兒,在小團體中學習仍有困難,則安排簡化、分步練習的內容,由老師或志工個別輔導,配合幼兒步調教導。
()因應幼兒個別差異,特殊需求課程概分如下

1.       低組:探索環境、透過操作學習互動、辨識物品與圖片、圖片兌換、溝通筆使用等。
2.       中組:結構化教學、跟隨團體學習規範、生活自理、動作技巧練習、生活中需求表達等。
3.       高組:遊戲教育、社交技巧、回歸普通班、鷹架式口述事件能力、送公文小郵差等額外任務。
()非正式課程,以功能性課程為核心

1.       入班與回家:打招呼個人物品擺放、放學回家的物品收拾與道再見。
2.       自由活動:玩玩具時的能力與互動、活動轉換時的聽指令、有需求時的表達與溝通。
3.       如廁:穿脫褲子、洗手、大小便擦拭。
4.       吃點心午餐:表達需求及收拾整理、餐後盥洗能力。
5.       午休:睡覺前的舖被與睡醒的摺被收拾等。
()老師的隨機指導:一天中的生活流程,都是功能性課程的一環。老師要保持高度敏捷性與觀察力,在適當的時機介入與引導,讓幼兒在例行性活動中學習。學習的內容是生活中必需的能力,讓幼兒有充足的練習機會,習得技能才容易保存,並類化到其他情境。
(十ㄧ)功能課程內容

分類
課程名稱
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入班
回家
打招呼、個人物品擺放與收拾
溝通、生活自理
玩玩具
玩玩具能力、社會能力引導
玩玩具能力、社會互動
如廁
點心
午餐
如廁訓練、點心時主動溝通表達需求、吃的生活訓練、餐後收拾整理、盥洗
溝通、生活自理、保育
閱讀時間
故事繪本、操作小書的閱讀指導
認知、閱讀
午睡
安靜入睡、拿取與收拾寢具
保育、生活自理
正式課程
團體課
音樂課
律動、節奏、音樂欣賞、團體遊戲
模仿、樂器操作、上課參與、遊戲參與
體能課
暖身操、器材操作、自由探索
模仿、動作技巧訓練、動作能力類化
統整課
兒歌唱跳、認知學習、故事導讀
注意力、認知、團體參與、回應、閱讀
個別課程
社交技巧
注意力、認知、團體參與、回應、閱讀
教室生存及與人互動溝通交基本技巧
遊戲教育
模擬情境中,由同儕引導遊戲技巧
遊戲的認知與社會層次增進
個別操作
美勞課
操作教具及認知學習延伸
精細動作練習、認知學習延伸
個別輔導
針對個別需求量身訂作的個別課程設計
依照需求與學習步調,提升個人能力

教學策略
北市大附小彩虹班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學校,在於我們熟悉多種教學策略,並且能靈活運用於各階段的幼兒學習課程上,是累積北市大附小附幼特教班多年的教學心得與經驗,綜合各家特殊需求幼兒的相關教學法,融會貫通綜合運用的本土化結果。簡單說明如下:
()結構化教學為主幹:精緻細膩的規劃屬於特殊需求幼兒學習的環境空間、流程與工作系統。
()隨機教學法與圖片兌換的溝通互動:結合例行性活動的介入時機,補充結構化教學在於口語及與人溝通上的不足,藉由圖卡或溝通筆的替代性溝通策略,幫助幼兒成功與人互動。
()正向行為分析:對於特殊需求幼兒層出不窮的自我刺激與問題行為,則採用正向行為分析介入,了解幼兒行為背後的功能後,策劃前事控制(即社交技巧教學及環境控制)、行為事件處理,以及後果處理等步驟,搭配增強系統,逐步的降低與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率,進一步培養幼兒正確的休閒玩樂、參與活動與主動溝通的能力。
()融合教育:對於特殊需求幼兒人際互動上的介入,從模擬的遊戲教育情境中,藉由普通同儕的引導,逐步擴展到融合的情境中,積極主動營造接納協助的氣氛,幫助特殊需求幼兒回歸一般的教育。
()鷹架式口述事件:藉由每日情境中的照片提示,在結構的「人事時地物」提問下,漸進式引導幼兒描述事件的能力,進而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以達提升特殊幼兒口語描述能力之不足。
()社會性故事:藉由故事情節與對話,幫助幼兒理解人與人互動的細解與符合規範的行為建立,以彌補理解與口語溝通的弱勢。每使用一種教學策略,老師們均需要經過長期的了解,實地的教學體驗,不同的個案嘗試,與不斷的討論、修正,教學策略才能慢慢熟練與穩定;經過多家策略的嘗試與比較之後,也才能去蕪存菁、互補缺無。記得楊宗仁教授曾說過一句話:「當教師手中只有一把槌子,教學時,只會用敲的;當老師手中同時也許多工具時,老師可以選擇不同的對象、情境、事件,靈活的運用」。此說明了老師不僅需要教材資料庫,更需要有教學策略百科,充裕的素材,才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現場需求。當然,有了好的教學策略百科,仍需要睿智的前瞻與徹底地執行,以及工作圈團隊的努力與堅持,在符合學校環境、時代背景文化下的彚整與創新,方能協助幼兒各方面的成長,這也正是教學卓越的具體表現。
多元評量
()參考資料:幼兒初入班時參考先前早療評估報告與轉銜資料,或是前一教育單位轉銜的相關資料檔案。
()測驗評量:期初、期末或是有必要時,為幼兒個別施測文蘭適應量表、畢保德詞彙理解測驗、自閉症兒童發展測驗等,了解能力現況與監控幼兒的進步。
()形成性評量:教學中立即評量與調整,如統整課中透過事件問答或事物指認,理解幼兒的學習狀況與調整教學步調與內容;個別操作角與美勞課觀察幼兒精細操作的學習狀況,調整協助層次與操作方式;體能課實際活動中觀察幼兒的大動作能力與團體參與狀況,依幼兒能力執行教學目標。日常例行性活動中評估幼兒需協助的層次,給予合適的引導。當幼兒已經學會的技巧,則要適時撤除協助。
()軼事紀錄觀察評量:幼兒情緒與氣質不容易被理解時,透過老師重點及系列觀察,了解與綜合分析,做為輔導幼兒之參考。
()焦點觀察檢核評量:依照幼兒特殊需求課程,設計檢核表(回歸適應、圖片兌換、個別輔導、如廁訓練等),評估幼兒學習狀況,提供修正教學與家長了解幼兒參考。
()獨立性檢核表:老師依照一天生活流程製作檢核表,評估幼兒獨立性層次,提供合適協助。
()標的行為觀察表:針對幼兒問題行為發生前兆、處理過程與結果,做為分析功能性參考。
()IEP目標評量:了解老師預定的目標及幼兒進步監控。
()錄影評量:問題行為處遇、回歸能力檢核、特殊需求課程等會透過錄影,重複觀看幼兒的表現。
()學習單評量:與統整課主題結合,設計親子作業評量。

 評量調整
()整體能力:通常幼兒初入班時,會參考先前資料,視需要補充標準化測驗,期末再次施測以了解幼兒的整體進步狀況。
()行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評量與調整教學內容方法,遇幼兒有行為問題,會先做軼事觀察記錄,紀錄幾個不同情境幼兒的反應,分析可能原因與處遇。如果仍無法處理幼兒的行為問題,則會更進一步做「標的行為觀察」,更精細的前因後果分析後,再輔導策略。
()特殊需求課程:某些幼兒有特殊需求課程,需要了解執行狀況,則針對課程內容評量與記錄特殊反應,做為課程進度決定的參考,如:圖片兌換、如廁、回歸、個別輔導等。